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,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。(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)
关闭
欢迎 {{loginUsername}} 登录,退出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(安卓) App(苹果) 手机端 使用帮助
选择城市
切换城市分站,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

当前选择城市:总站
总站 {{item.sitename}}

引才引智 上海成为国际人才高地 常住外国专家8.8万人,回国留学人员11万人,中央“千人计

劳动法苑 转载 来源:

2017-12-08 {{clickNum}}


2012年起,上海连续两年在“外籍人才眼中最有魅力的中国城市”榜单上排名第一。在沪常住外国专家8.8万人,在沪回国留学人员11万人,中央“千人计划”专家626人,海外人才数量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。上海已成为国际人才高地。

重创新,才华施展有舞台

上海交大的学生能直接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安东尼·莱格特面对面交流,因为这位英国物理学家的最新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。

43岁的德国籍病毒学家艾德铭来到上海,担任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外方所长,短短几年,他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,获得2013年世界著名生命科学论坛拜威森奖。

美国人计葵生是金融业资深专家,有超过20年的跨国工作经验。2011年12月起出任陆金所董事长至今,该机构的P2P网贷业务从起步时的几亿元扩展到上千亿元人民币,他获评中国互联网金融十大领军人物,多次获国家领导人接见。

经过十多年努力,目前常年在沪的外国专家有8.8万人,约占全国的1/6,其中获中国政府“友谊奖”的有43人,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上海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黄渭茂道出其中缘由,“我们以实施‘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’为抓手,围绕上海‘四个中心’建设,创新驱动发展、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,大力引进海外人才,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”

“不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,就没法前进。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,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,必须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、转型思维,运用科学方法。

创新要成为城市的“基因”,流淌在血液中,而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,需要引入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提供强大智力支持,例如大型客机研制、高端海洋装备、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。2013年,上海共组织实施引智项目160余个,资助引进外国专家近500人次,引进的项目分布于医疗、科研等20多个不同行业和领域,专家来自美国、日本、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上海还有一支高质量的留学回国人员队伍,2013年就有10718名留学人员选择落沪,总数字现超过11万人。如今,在上海的“海归”中,拥有两院院士121名,占全市两院院士比例的70%以上;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26人次,占比超过93%。另外,“海归”中入选“千人计划”的高层次专家也有1068人,其中中央“千人计划”专家626人,上海“千人计划”专家442人。

政府对他们的创新给予了极大支持。三年前,多位领军医疗影像行业的海外归国人士走进嘉定工业园区,创办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。谈及成功原因,联影公司创始人坦言,联影的成功离不开市、区政府部门的支持,国资系统的上海联合投资公司为第二大股东,中国科学院则以无形资产入股,“在创业初期,嘉定工业园区还腾出自己的办公楼给我们用,这一切都说明上海是有眼光、有担当的。”

零门槛,贴心服务增魅力

近日,上海发布的一则微博吸引了不少“海归”的目光,“2014年‘浦江人才计划’名单公示,科研开发、企业创新创业、社会科学以及特殊急需人才四大类共291人将会获得资助支持。经过专家网上评审、见面会考评和相关单位实地考察等评选程序,最终遴选出上海长征医院陈菊祥等291人,他们分别来自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。”

吸引“海归”,靠的不仅仅是待遇。如何用更好更贴心的服务,使“海归”们心有所属,成为上海近年来不断探索的重点。上海首次设立“浦江人才计划”是在2005年,由市人社局和市科委每年出资4000万元(后增至4750万元),专门用于资助那些来沪创业的“海归”,解决他们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。十年间,“浦江人才计划”已累计资助2502人,资助总金额达到近4.5亿元。这一计划在助推项目起步、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。目前,项目承担者中包括了中科院院士1名、“973”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3人、中央“千人计划”专家106人,国家杰出青年72人。

“海归”回沪创业,还可以到张江、嘉定、漕河泾等1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施展身手。目前,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达到4700多家,占全国比例1/4,注册资金超过6.7亿美元,并且大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。不仅如此,上海还建立了中国商飞、复旦大学等12家国家级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”。

“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,我们首先在‘来得了’、‘待得住’上下工夫。”上海在2002年就率先推出了有“地方绿卡”之称的《上海市居住证》B证,给予海外人才以市民待遇。去年又出台实施了《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》,对相关政策予以升格完善。目前,申城每年为引进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回国留学人员办理落户超过6000人,其他外籍留学人员,外国专家等,从2002年至今共办理了《上海市居住证》B证7万余张。

不断优化引智环境,让海外人才“待得住”,上海积极探索创新,出台了相关意见。凡是持有中国《外国人永久居留证》的外籍人员,可以凭有效护照出入中国国境,无需另外办理签证等手续,学驾照、参加社会保险,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;申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,解决了“千人计划”专家居留和出入境、社保、医保、住房等16大类40项难点问题。

增力度,海外引智求质变

“目前已有573名博士、博士后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‘雏鹰归巢计划’人才库中,一旦他们毕业,就会立刻回到上海工作。”外专局相关负责人解释,“雏鹰归巢计划”是上海目前积极推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,瞄准的是哈佛大学、斯坦福大学、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,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我国在外留学人员,以及在国外跨国公司中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,积极引进,为“千人计划”等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扎实的人才储备。

上海于2003年开始大力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,起初的三年半时间成功引进了20527名海外人才,有效优化了上海人才结构。2007年新一轮“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”全面启动,聚焦本市重点产业,着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、紧缺的高层次海外人才,实现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。目前,新一轮集聚工程已累计引进5万多名海外人才。

每年引进这么多海外人才,是否花费甚巨?由于多年来营造出的良好引智环境,上海外专局常常是“花小钱办大事”。每年,上海外专局都举办见面会,组织牛津大学等5所英国重点大学毕业生和在沪大型企业、跨国公司、重点高校、科研单位等进行人才对接和交流。类似的招聘平台,还被搭到了北美、欧洲等其它国家。

黄渭茂表示,“目前,已经有100多位海外人才担任了副厅局级以上的领导职务,他们在上海被委以重任,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我们将不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,进一步优化海外引智工作发展环境,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海外智力支撑。”


{{item.value}}({{item.name}})

{{item.name}}

JOBS海归

顶部